(一)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一是建成涵盖馆藏档案的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和全文库。目录数据库案卷级目录近170万条,文件级目录1000余万条。按照“保护优先、利用优先”原则,开展了大规模的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馆藏文书类纸质档案数字化近80万卷,完成全部馆藏照片档案数字化,馆藏音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5%以上。
二是推进电子档案接收工作。加强对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和最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学习和应用转化,总结多年来电子档案接收工作经验,探索适应本市电子档案移交接收情况的电子档案检测、接收流程和实施途径。对电子档案接收系统进行国产化适配升级改造,重点优化电子档案移交接收工作流程、电子档案“四性”检测功能,探索OFD国家标准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积极探索推进网页采集归档工作。通过在线和离线方式,先后接收市级立档单位移交的文书类电子档案约25万件,网页电子档案约6万件。
三是加强专题数据库建设。结合馆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需求,先后建设先进人物、模范教师、军转干部、英烈人物等具有馆藏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近20个。围绕国家和全市重点工作,建设民国档案、租界外文翻译档案以及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多个专题档案数据库,汇集专题目录500余万条。
(二)确保数字档案馆安全
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同步考虑网络、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安全,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一是严格实施“三网”隔离。重要档案数据部署在局域网,根据业务工作和安全需要,合理划分安全域,与政务网、互联网实施物理隔离,并于2020年建成并启用了新的涉密档案信息系统。
二是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级备案制度。落实国家有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定,积极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备案工作,局域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政务网信息系统、档案网站完成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备案。
三是积极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对照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每年开展档案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风险隐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四是实施多项信息化安全提升项目。各系统均配备了防火墙、入侵防御、上网行为管理、终端安全管理、综合日志审计、运维审计、综合网络管理等软硬件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档案网络系统安全防护措施,通过购买云安全监测服务等方式,强化网站安全防护能力。
五是确保重要档案数据存备安全。采用存储阵列、磁带库、移动硬盘、蓝光光盘等多种存储备份方式对档案数据进行在线、离线备份。落实国家档案局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要求,分别在广州市、银川市档案馆进行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
(三)有效发挥数字档案馆服务效能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主动融入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一网通”服务体系。对接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每年及时向平台归集开放档案目录数据。深化全市民生档案“一站式”服务平台应用,不断扩大民生档案共享类别和可利用数量,平台已汇集婚姻、知青、退伍军人等20多个门类民生档案目录300多万条,在各级综合档案馆互联互通基础上向涉民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延伸,目前共接入档案馆18家、涉民机关2家,街道社区10余个,查档服务范围持续扩大,服务人次逐年上升,服务效果不断提高。
二是档案信息宣传服务更加普及便捷。天津档案网站在国家档案局、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全国副省级以上档案网站测评中多次名列前茅。2020年,为适应机构改革档案方志工作融合发展要求,天津档案网和天津方志网进行整合,以全新面貌展现天津档案方志工作面貌,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方志信息服务。通过天津档案方志网每年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目录,稳步推进开放档案全文在线查阅。目前网站开放档案目录110多万条,档案数字化全文150万余页,实现百姓在家看档案。开通了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微信查档小程序、档案方志抖音账号,全方位开展档案文化宣传和档案服务。
三是档案管理服务工作更加高效。通过数字档案馆建设,将档案馆主要业务工作纳入数字档案馆系统运行管理中,基本实现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档案接收、档案开放审核、档案服务全部实现流程化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更加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