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关心,兄弟省市专家大力协助,为创建数字档案馆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持。
2019年、2022年,时任市委书记两次到市档案馆考察,对档案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强化档案数字资源长期安全保存等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时任市长作出批示,要求加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档案管理。同年,市财政拨出专项经费,保障上海市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市委历任分管领导对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均高度重视,要求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抓好创建工作,早日通过测评。
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领导对上海档案事业数字化转型也十分重视和关注,时任馆局长在听取上海档案工作情况汇报时,希望上海要走在前列,为档案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经验示范。国家档案局科技信息化司领导多次来上海调研指导,提出创建工作具体要求,使创建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在创建过程中,上海市档案馆多次邀请兄弟省市同行专家对创建工作“问诊把脉”。各位专家严格检查台账、系统、数据,分享创建工作经验,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了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创建工作坚持服务中心大局和人民群众的鲜明导向,工作成效显著。
上海市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重要论述和对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三个走向”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数字化转型放在国家、上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去谋划,努力做到“以全局谋一业,以一业为全局”,紧紧围绕档案工作存史资政育人这个根本任务,以创建数字档案馆为契机,不断提升档案工作现代化治理能力,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和人民群众。
不断强化档案数字资源建设。着力推进自贸区保税区和新片区管委会电子文件单套归档管理,重点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档案在线接收,保障自贸区建设国家战略和数字政府建设高效运行。强化重要档案数字资源移交进馆,对包括进博会、疫情防控在内的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要工作、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等“四重”档案数字资源,以及出生医学证明等重要涉民电子档案提前接收,并积极依托馆藏档案数字资源开展利用和资政服务。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档案馆快速响应,为市委、市政府机关提供档案服务“绿色通道”以及多份资政参考材料,受到市委领导肯定。
持续推动民生档案便捷化、智能化服务。9种馆藏民生档案纳入全市通办,服务点覆盖市区两级国家档案馆及全市近300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以及分中心,首批接入全市“一网通办”并推广到长三角地区345家档案馆和山东省域,实现长三角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以及“沪鲁通办”;相关服务上线“随申办”APP、支付宝和微信小程序及“一网通办”超级自助终端服务机,实现从“就近查”到“指尖查”,办件总数年受理量处于每年15万人次高位,2023年服务群众首次突破20万人次,历年累计突破100万人次。其中,婚姻登记、独生子女证和知青上山下乡档案查询被列为“一网通办”高频事项,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市民少跑腿”,民生档案查询成为档案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亮丽名片。
积极开展数字化档案文化传播。“档案春秋”微信公众号长期名列全国档案微信排行榜前列,获得2022—2023年全市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工作创新案例。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数字技术在档案实体展览和线上展览展示中得到普遍应用,新馆“城市记忆 时光珍藏”常设展“唤醒”“共产党宣言”“浦江两岸变迁”等数字化展项受到参观者普遍好评。
三是坚持创新引领,探索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积极开展档案数据挖掘工作。建立形成结构化的通办民生档案和“口卡”资料数据库,通过自动识别规范化表格内容,生成结构化档案数据库。探索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多智能体等技术应用,使档案开放审核更为高效、档案利用更加精准、档案保护更为智慧。
研发上线数字人文多功能平台。2023年6月,上海市档案馆综合运用档案数据库、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上线“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集档案利用、网上展览、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在2023年度德国“红点”设计比赛中获得视觉传达类奖项,2024年获得“IF”用户界面类别设计奖。截至2024年底,平台浏览量达到84万余次。
四是严守档案安全底线,强化数字档案资源安全治理。
为核心业务筑牢安全屏障。上海市档案馆核心业务网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建设管理,为面广量大的档案信息筑起“防火墙”,最大限度地将馆藏档案资源集中管理,确保档案接收、实体管理、档案编目、开放审核等档案馆主体业务安全可控、一体化开展。
完善安全防范设备及措施。制定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并严格执行,完善档案馆内部及周界各项防护设备及措施并配备到位,公共活动区域、工作区域、库房区域根据不同需求采取不同控制方式,并可组合及动态调整。
落实落细系统安全保密职责。明确系统管理、安全管理、机房管理、网络管理、软硬件管理、数据管理、审计管理等岗位职责,确保信息系统在管理、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所有软硬件系统均实现安全自主可控,各业务系统均符合国家相关信息安全和保密规范,运行稳定可靠。
制定实施档案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安全备份策略。建成电子档案备份中心(一期),部署电子档案备份及长期保存系统。定期对档案数字资源和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在线、离线、异地、异质备份。针对核心业务网属性,持续开展档案数据筛查工作,全馆未发生安全事故及信息失泄密事件。